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更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记者今天从历下区了解到,该区残联始终坚持“让每一个残疾人都享受到帮扶”的理念,努力建设“兄弟姐妹的家”。特别是今年以来,历下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两个体系”建设,致力于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助残服务工作,在康复和就业等方面让更多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根据历下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建设繁荣文明首善之区”目标,助残事业是共享发展成果必不可少的一环。近年来,该区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区”、“全国白内障工作先进区”、“省基层残疾人组织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冯雷、残奥会冠军吕晓磊等优秀人才。
保障:“大海们”生活无忧
如果没有社区残协,一个有小脑萎缩症状的小儿麻痹症患者该如何生活?很多人想到的是心酸,但解放路街道历山路社区的大海却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大海是重度残疾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2000年又患上小脑萎缩症,失去了劳动能力。在社区办理了城市低保后,他能按月领取450元低保金,每月享受200元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100元无业康复补贴,还有每年1000元的孤残扶助金,并有了家庭无障碍设施,获赠了助行器、轮椅等用具。
今年,历下区投入300万元保障性资金,涉及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儿童康复补贴,一户多残、单亲及孤残家庭扶助金,报销评残鉴定费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5项内容。近5年来,像大海这样享受生活补贴政策的贫困残疾人累计达到5706人次。其中,为624户“一户多残、单亲及孤残”的残疾人家庭发放扶助金62.4万元,为23名残疾儿童发放康复补贴13.8万元;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累计改造406户、投入资金60.9万元;为低保残疾人发放捐助便利卡,累计发放4651张、投入资金112.9万元。
服务:走进每个残疾人心里
今年44岁的老武做梦也没想到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修车摊。家住东关街道长盛南区的老武,1983年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994年又被诊断出强直性脊柱炎。得知情况后,东关街道办残联与社区残协主动帮他在社区内开设了一个修车摊。如今,重拾自信的老武说:“用双手挣钱养家,振作起来的感觉真好。”
在残联康复医生的帮助下,他由原来的肢体三级残疾改善为四级。
历下区残联理事长仵爱之告诉记者,历下区残疾人组织管理网络已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全区13个街道办事处残联全部配备残疾人“一专两员”,74个社区成立了残协,残疾人不用走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应有的帮扶。全区各级助残志愿组织注册人数已达4980人,参与助残的志愿者接近1.4万人次,近年来累计提供志愿服务3.1万人次、9万多小时,共举办社区助残活动630余场。
康复: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小昊昊,是一个可爱的男孩。可是,3岁的他却因脑积水术后不能独立行走,且智力发育迟缓,眼睛有内视斜视症状,每天都要做康复训练。昊昊的妈妈刘女士说,平时使用分流管只能缓解病情,并不能根治,而且还有53%的并发症几率。在历下区残联的努力下,康复机构按摩医院引进引导式康复训练模式,每天帮助小昊昊进行康复训练。刘女士说,从孩子生病到康复治疗训练,走过这艰难的几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
仵爱之说,通过出台《关于对贫困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补贴的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区偏瘫康复中心、区残疾人康复医疗中心等措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在历下已经实现。
近年来,该区还印制了3.2万册“情系我的兄弟姐妹”康复知识挂历;累计发放居家护理服务等6项残疾人补贴320.2万元,救助3900人次;为990名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1345件;为800人次残疾人建立、购买康复成果档案;为46名脑瘫儿童、33名智残儿童和41名孤独症儿童、7名聋儿进行了机构康复训练。
就业:帮助残疾人实现梦想
家住文东街道的大伟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疾较重,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就业的梦想。区残联和文东街道残联主动联系山东师范大学,在校园后勤服务中心开设看电话亭的工勤岗位,帮其实现了就业梦。
近年来,历下区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510个,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59人,举办就业招聘会45场,共安置残疾人就业1083人;为19名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申报了个体从业扶持资金3.7万元;为30名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申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8万元;融合大家园家政服务、佳姿美容美发学校等资源,成立了历下区残疾人创业培训基地,开设美容美发、阳台蔬菜栽培、园艺苗木等各类培训班66期,培训残疾人1194人。(《济南日报》11月29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