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翠在帮助居民协调解决问题
她,扎根社区26年,把社区建设成了全国闻名的和谐社区;她,动过大小手术3次,经过6次化疗,进京参加十八大的时候戴的是假发;
她,作为山东首位直选“小巷总理”,个人荣誉无数,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她就是陈叶翠,一个58岁的社区工作者,现任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被誉为“社区党员心中的主心骨”、“居民心中的娘家人”、“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领路人”。
编者按
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叶翠,是我市一位老先进、老典型,也是身体力行群众路线的时代楷模。最近,她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集中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近日,本报再次派记者到历下区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以展示这位济南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弘扬认真扎实服务群众的优良品格。陈叶翠在社区管理服务中亲民爱民、敢作敢为的工作作风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以及“大事得到居民支持、难事得到居民理解、好事要让居民高兴”的工作理念,值得每个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12月20日下午6点,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华灯初上,寒风刺骨,正是人们下班回家做饭、吃饭的时间。可经过了一天劳碌的陈叶翠,却带着社区里12个工作人员在甸柳一居社区活动室里忙活着,因为她组织的圣诞节社区假面舞会即将开始。
活动室里,只是墙上贴着拉花和气球,布置得简单而温馨,60多个家长正带着孩子在铺着报纸的房间里自制假面具。相对于布置的简单,假面具的制作流程却有些复杂,制作假面具之后,社工将孩子分为3—7岁和7岁以上两个组别进行踩气球比赛,再由社工带着孩子齐跳兔子舞。这时,陈叶翠把记者拉到一边,悄悄地说,“看见了吗?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不少吧?就是要让年轻人也了解社区、喜欢社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为了社区发展,陈叶翠可谓费尽心思。即便组织这样一个小活动,她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而26年来的那9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陈叶翠的心里装着的,始终是社区里的那些居民群众。
难事冲在前—看到卧室只有6平方米的回迁户型,陈叶翠当面发难,“请设计师回家看看自己的卫生间再来设计居民的户型!”而面对写“举报信”的拆迁者,她当面质问,“你们把学上到腿肚子里去了?拿出证据再举报!”
在陈叶翠看来,计划生育工作已经不是“天下第一难”了,因为做拆迁工作比抓计划生育还难。“把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牵扯进去了,很多人一辈子就这一套房,谁会轻易搬呢?关键就是要让大事得到居民支持、难事得到居民理解、好事要让居民高兴。”
于是,陈叶翠一边说着“我是个直肠子,既不做‘糊涂主任’,也不适合做拆迁工作”,一边走进了二汽改片区247户居民的家中,做起了政府、居民、开发商之间的“沟通员”。她和几个社区党员一起,反复入户调查,一条条地搜集整理了190多条居民意见。
在走访中,居民余洪喜告诉她,“51平方米的可以换到53平方米的房子,18平方米的也能这么换。要是这么分‘蛋糕’,不能怪我们有意见。”不仅如此,研究户型设计图后,她发现,一些户型有的房间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有的户型的卧室只有6平方米;还有置换后的房子只比老房子大两三平方米,居民就要再交 15万元……
为了弄清楚到底哪样是合理的,陈叶翠测量了自家的卧室和卫生间,走访了许多亲朋和居民,发现卧室面积普遍在9—13平方米之间,卫生间则在6平方米左右。于是才有了这句在历下区党政干部间广为流传的名言:“请设计师先回家看看自己的卫生间,再来设计居民的户型!”
就像把一个小小的聚会办成内容丰富的“假面舞会”一样,陈叶翠拿出了一贯的认真劲。
“逼”开发商换了设计公司之后,陈叶翠又整理归纳起了居民的意见,开始做居民的工作。这时出现了一封举报信,信中说拆迁工作有黑幕,政府工作人员受贿。陈叶翠再次发飙了:“这不是胡说嘛!上学都学到腿肚子里去了?要举报就得拿出证据,搞污蔑可不行!”因为,“社区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的。”
最后,在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叶翠为居民争取到了3条权益:一是房屋置换的补交价格比市场价低,比评估价高;二是允许跨档选房,价格和置换一样;三是过渡费每月提高400元,开发商要先交给政府部门代管,由政府部门代发。根据被拆迁房屋的面积,对应的选房分为6个档次,套内建筑面积越大,可选择的回迁房套内面积也越大,再加上政府的各种补偿款项,居民自掏腰包的部分也就一两万元。最后,拆迁工作得到了圆满解决,实现了和谐拆迁。
居民王英仙告诉记者,“为了拆迁工作,陈主任可没少跑腿,没少费心思。”光是协调开发商就修改了十几次方案,才实现了“征收补偿方案、征收工作流程、征收房屋调查结果、安置房源、选房过程、现场办公电话和人员”六公开。为了说服最后几户居民搬迁,陈叶翠在满是玻璃碴的路上不知来回走了多少趟,又是送过冬棉衣,又是送生日蛋糕。她和社区党员干部轮番上阵,终于完成了比“天下第一难”还难的工作。
2012年9月15日15时45分,随着7号楼206室的张志敏选中了室内面积43.79平方米的G704室后,二汽改片区拆迁选房工作全部结束。余洪喜告诉记者,这次拆迁选房,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所有部门真心为群众着想,扎实为群众办实事,政策公开透明,居民既放心也满意。“这里面可少不了陈主任的功劳。”而原住旧4楼的董伟甚至在抽中跨档选房的签后,就围着现场高兴地大叫大跳了起来,“跨档了!跨档了!”
可随着这些工作的结束,另一个难题又摆在了陈叶翠的面前——— 因热源不足,二汽改片区住房的供暖不好解决。
这下子,陈叶翠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在历下区和甸柳街道的协调下,她找到黄台电厂争取热源,然后仅用3天时间,就收齐了226户居民的配套费共计376万元。这一举动一下子就感动了供热公司,他们看到了老百姓迫切的需求。“加上二汽改片区的配套费,差不多有600万元。”于是,在今年为辖区居民铺设供暖管道的时候预留出了二汽改4.4万平方米的热源——— 管道加粗,方便2016年居民入住时直接开口供暖。提到这件事,陈叶翠这么评价,“开发商‘爽’了,社区和居民都痛快!让居民满意地搬走,放心地搬走。”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全面启动二汽改项目的时候,陈叶翠刚刚做完手术不足两个月。就在一遍遍做着拆迁调解工作之余,她还要跑医院做化疗……
她常常在打完一个电话后,要在办公室歇半天。因为长时间站立,她的双腿出现了水肿,可从5月到9月,整整4个月,她一天未歇……
之后没多久,她就戴着假发去北京参加了党的十八大……
有困难找社区——经常和陈叶翠打交道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暴脾气、认死理。可她的暴脾气也分对谁。对社区里的歪风邪气,她一点也不宽容,“心比钢板还硬”;对有困难的居民,她的脾气“好得就像面条一样”。而对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她总是据理力争
曾有社区居民光着膀子、露着文身、拿着酒瓶,来居委会索要低保。“我困难,抓紧给我办低保!”陈叶翠一拍桌子,“光着膀子就有本事了?回家穿好衣服再来,不然再困难也不救助你!”他一下子被震住了,只好穿好衣服再回到居委会。
当陈叶翠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语气变了,像一个长辈一样教育道,“一个大老爷们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得有点事干,不能待在家里等救济。只要你愿意工作,居委会帮你联系!”
而对困难群众,陈叶翠像是变了一个人,有人亲切地叫她“大姐”,有人叫她“阿姨”。
2002年12月,社区下岗女工杨国云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就在她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的时候,杨国云亲手抚养成人的侄子却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要把借来结婚的房子据为己有。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一直在家做家务、看孩子的杨国云一下子懵了,整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在社区里也没几个熟人,又没什么社会经验,她甚至想到了跳楼。
当陈叶翠听说后,觉得社区必须出面给她撑腰,不然杨国云的家就毁了。为此,陈叶翠多次到杨国云的侄子家中调解,但每次都被拒绝。万般无奈,陈叶翠支持杨国云积极应诉,并帮其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在第一次败诉,杨国云准备再次起诉时,她侄子却主动找上了陈叶翠,气急败坏地警告说,“我们家的事你少管,不然有你好看的!”这时的陈叶翠拿出了对付无赖的气势,“这件事我管定了!”随后,经过动员,社区内20多位居民出庭作证,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当杨国云拿到判决书的时候,一头扑到陈叶翠的怀里,泣不成声。
类似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近年来,李道鲁、张建华领到了3万多元“救命钱”;姜宗新拿到了迟到11年的房产证;郑福广夫妻找到了新工作,脱离了贫困,家庭矛盾也得到了解决;刘象乾、张静华老两口家的老院子积水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件件事上都倾注了陈叶翠的心血,一天天起早贪黑换来了居民口中的一句“感谢”。
从2005年底开始,陈叶翠开始着手“零失业社区”的创建。说起这段往事,居民丁绪亭唏嘘不已,“当时我和主任在市区内挨个找大酒店和企业搜集用工信息,再回到社区根据失业人员信息进行推荐。曾经有一个保姆岗位,我们前后带了十几个人去试用才通过。”
陈叶翠告诉记者,“当时我心里是有思路的,就是‘先撒网、再收鱼’。最多时,一个月的时间曾安排过30多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就是辛苦了丁老师和我一起跑。”
丁绪亭听闻连忙摆手,“只是退休了以后按照正常点上下班而已。”
让她俩感到欣慰的是,到2007年,甸柳一居已实现了“零失业”。社区里也成立了再就业促进会,无偿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就业信息洽谈、就业技能培训,并给予居民郑重承诺:只要不挑不拣,24小时内保证就业。
陈叶翠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说我‘轴’,因为我是为社区着想,是为居民着想。如果把我的胸膛剖开,就能看见两个字——— 社区。只要听到了居民说出的‘感谢’,看到居民脸上露出了笑容,再怎么辛苦都值得!”
做工作贵在创新—别看陈叶翠是一位58岁的老太太,可在社区管理服务创新上,她可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我喜欢和有学问的人打交道,因为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需要指导。”而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张洪英则这样评价,“她已经成为了我们专业发展的一部分。”
对于甸柳一居和陈叶翠来说,2006年是具有革新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陈叶翠认识了山东大学社工系教授高鉴国和香港资深社工、山东大学顾问黄智雄教授,而他们则给甸柳一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区管理服务理念。“2006年国庆节前后,我在市民政局开会,在座的还有几所高校社会工作系的系主任,我上台讲居民自治和成熟社区的发展。”说到这里,陈叶翠笑了,“虽然我希望有先进的理念把社区管理服务快速提升到新的层次,但是西方的理论著作真的看不懂。个案、小组、介入、接纳……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甸柳一居该如何发展?社区服务该怎么提升?居民自治该如何走下去?”会后,陈叶翠和高鉴国第一次碰面就抛给了他三个问题。也正是这三个问题吸引了高鉴国,他立马就答应帮助社区发展。从此以后,陈叶翠就开始跟着高鉴国到加拿大、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社区管理服务经验交流。
而黄智雄则是在2007年元旦到济南的时候,靠陈叶翠在社区里管的一顿饭留住的。当天,黄智雄赶时间,只有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有空,陈叶翠赶忙打电话让居民准备菜。“一家拿一个,当天准备了30个菜。虽然都是咸鸭蛋、炒咸菜、香肠什么的,没想到却把黄先生的心留下来了。”
至此,奠定了山泉、基爱两家社工服务社入驻甸柳一居的基础。因为,高、黄二人分别是这两家机构的创始人。
2007年,孙成键成为第一批入驻甸柳一居的基爱社工,她也是基爱的筹建人之一。虽然她的工作地点现在已不在社区,但她却告诉记者,“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社区。陈主任要求严格、作风务实、雷厉风行、全心全意想着居民,这些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据孙成键介绍,基爱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关爱儿童成长,主要针对低保家庭,慢慢扩展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最初的挨家挨户做工作,告知他们为什么不收费,服务的内容和时间等,到第三年短短几天招满30个孩子同过暑假,发展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说起社工的发展,陈叶翠还讲了一件“后悔事”。因为当时分不清岗位社工和项目社工的区别,她曾让社工们一起干些填表、普查、打扫卫生、送通知等零打碎敲的活,结果引起了社工觉得委屈、她觉得社工能力有限的矛盾,甚至起过争执。“让社工和我一起走了两年的弯路。”陈叶翠说。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工,去年,陈叶翠报名参加了中级社工证的考试。有段时间,她天天把自己锁在自家卫生间里看书。“结果,政策法规和能力两项都考了70多分,实务这门只考了20多分。”这下陈叶翠清醒了,“本来认为自己在很多工作实际操作中还行,在理论知识上存在较大差距,结果还是有脱节。”
至此,陈叶翠彻底弄清楚了项目社工和岗位社工的区别。具体而言,“政府‘购买’项目社工的服务和岗位社工这个人,项目社工与西方的社工工作比较接近,而岗位社工则属于本土化的过渡,平时会处理一些政务。”
最让陈叶翠高兴的是,去年历下区投入100万元购买了甸柳一居社工的岗位和项目,该区也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全区社工的发展,社工的“春天”已在历下到来。
12月20日,记者在甸柳一居采访时,恰巧遇到陈叶翠正在和社工们一起讨论有关“四德”项目的立项问题。由于上级要求社区善行义举榜的年上榜率不低于85%,于是陈叶翠想到了将四德工程量化起来。比如,在职业道德上榜方面,社区和居民的工作单位取得联系,只要业务素质过关,在单位属于骨干的,不在社区里起消极作用的就可以上榜;而在家庭美德上榜方面,则结合社区妇联工作,与好儿媳好婆婆评选、和谐家庭测评等放在一起,既促进社区的和谐家庭建设,也把原本不好统计的东西量化了起来。
陈叶翠就是这样,常常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将全社区发动起来参与单线条的政府行为和“上级任务”,一步一步地将社区建设成一个“人和乐居”的和谐家园。
此外,这位58岁的老太太,既是山东大学的旁听生,还给硕士研究生们当着实践指导老师。甸柳一居现在已是山东大学等8所高校社工管理专业的教研实践点。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像山泉社工服务社驻甸柳一居服务站的社工刘红霞评价的那样,“她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现代化老太太。”
事事做模范—社区居民这样评价陈叶翠,“她是从骨子里热爱党、热爱社区,是社区党员的主心骨。”记者仍然记得去年11月20日,陈叶翠从北京参加完十八大回到社区里的情景,数百名社区居民穿红戴绿、敲着腰鼓、跳着舞、唱着社区歌,齐聚在居委会门前欢迎她回来,等待她传递党的声音
现在的陈叶翠在社区里是一呼百应,可在2003年她刚被直选为居委会主任的时候,情况可不是这样。
当年,陈叶翠当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资5万元修整社区文化广场。她希望用场地把居民聚到一起,既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还能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
可一年过去了,社区广场上连个活动的人影也没有。“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只有场地不行,还要有文艺高手领着大家活动才行。”于是,陈叶翠一狠心拿出近6000元买了台摄像机,早出晚归,一个个的公园转悠,把跳舞的、打拳的、扭秧歌的都拍摄下来,回家再一遍遍地看回放,找出自己社区的人,最后再挨个登门请他们回社区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陈叶翠就把几十号文艺骨干全请了回来,成立了甸柳一居第一个文化艺术团——— 甸柳星光艺术团。
时至今日,甸柳一居的文化艺术队伍已发展到了17支,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区的文艺会演并获奖,包括合唱、戏曲、快板、腰鼓、秧歌、太极等,吸引了社区1000多名群众参与。这个以前可谓门可罗雀的社区文化广场上,如今基本上是“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新”。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让社区艺术团取得了点成绩,可陈叶翠又憋不住了。因为在她看来,文化活动确实是一个社区的灵魂,能够把社区群众拧成一股绳。但她真正的目的却是要把社区的“龙头”建设好,这个“龙头”就是党建。
当她把想法告诉大家的时候,却遭到了太极拳活动队队长王英仙的坚决反对,“退休后参加社区活动就是图个清闲、乐呵,还要搞理论学习太麻烦了!”陈叶翠告诉记者,“我们‘打了一仗’,最终王老师没有拗过我,活动队中的党小组逐渐建立起来了。”
没多久,王英仙就发现了一些小小的变化。社区活动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都是党员。有人自觉打扫卫生,有人制作袋子统一来装演出服装。遇到演出需要加练,和其他队伍之间也好协调了……“这些可不都是小事,但让大家心里暖暖的,像在家里一样。”
陈叶翠对社区的这个“发展经”有自己的理解,“社区不仅是居民活动的场所,还是一个培养居民素质的地方。我的目标就是把社区建成居民的精神家园。”
陈叶翠还提出了“活动为载体、服务为宗旨、自治为牵手、对外信息联络为发展手段”的思路。围绕着这一思路,陈叶翠绘就了一幅社区和谐的美好蓝图。
从文艺活动队的党小组,到党报读报小组、团拜会、垃圾分类“帮帮拿”小组,再到社区自治的“社区义务七大员”
(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员、社区建设策划员、对外信息联络员、群众文化组织员、群众文化宣传员、民情协调员、综合治理协调员),无一不是由党员担纲。在制度规范上,陈叶翠带领工作人员制定了“四议三评两公开”工作法,即凡属社区重大问题都要经社区党委会提议,在社区、驻区单位党员代表组成的党员议事会上商议,听取由楼长、党员小组长等组成的社区居民议事会的建议,最后交由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大会决议;每年分季度、半年和年底三次组织社区党员群众对决议执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然后把评议结果和改进措施向党员群众公开。
甸柳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丁晓红对此评价:“陈主任是一个有爱心、有激情、有办法、有创新意识的党员,她把社区当成家一样来建设、经营,把工作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在采访中,陈叶翠提及的一句话也让记者反复咀嚼,“社区是个大家庭,而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诚哉斯言!陈叶翠在工作中也把这句话告诉同事、告诉居民,大家共同努力。2010年,为整治社区的环境卫生,陈叶翠把整治方案、拆迁办法、工程进度交给居民共同商议表决。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先后组织召开了6次居民代表会议,实行“支部包片、党小组包楼、党员包户”的办法,分头开展工作,并和社区党员一起动员驻区单位和辖区内48家经营业户筹集资金100余万元,甸新北路的22家饭店顺利被取缔,88个门头房焕然一新。
仅2009年上半年,社区范围内就拆除违章建筑60多处、面积近2000平方米,在整治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在采访最后,陈叶翠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除了要忙活年底总结以外,另一件大事就是筹备来年的“七一”活动。“每年的7月1日既是党的生日,也是甸柳一居最大的节日。活动将从3月持续到6月,由党员和群众编排的各种各样的歌曲和舞蹈都会陆续与社区居民见面。今年也要继续做……”(《济南日报》12月26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