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打造阵地网格,完善机制长效服务。借助大明湖辖区“南商北旅中居住”的区域特点,对接辖区驻地单位,合理规划,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志愿服务工作站,在南部商圈宽厚里建立宽厚志驿站、在北部旅游区曲水亭街建立曲水愿驿站,建立起三地六站多点的阵地网络,让志愿服务阵地在辖区多点开花,成为开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版图的先遣力量。截至目前已开展实践活动30余次,提供服务3000余人次。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标准规范,街道探索制定“需求调研、资源链接、设计招募、组织实施、项目完善、效果验收、制度保障”七步工作法,形成运转有效的长效机制。
二是多元参与共治,激发自治动力。为激发主人翁意识,提升居民自治活力,街道面向全龄服务对象,对接全域服务范围,根据区域特点与需求定制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参与人群更多元,参与方式更灵动,服务活动更常态,服务受众更广泛。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缺失的短板,开展“大明湖畔的小燕子”项目,吸收热心群众担任“小燕子”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环境、安全等整治工作当中,每周一次固定交流,不定时开展主题服务活动。自2020年7月起,“小燕子”开展志愿活动20余次,帮助解决社区问题50余个,志愿者队伍增至53人。“金邻服务市集”项目定期通过将爱心助老、法律咨询、维修代办等志愿服务送到居民楼下,盘活了商户、企业的社会治理效能,为企业增口碑,为居民办实事。
三是构筑宣讲矩阵,多板块支撑实现共同成长。街道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模式,在“明湖志爱”公众号开通“明湖思政”专栏,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智力支持,由基层党委书记、企业家、民俗艺人、道德模范担任主讲人,打造浅显易懂、亲和力强的“掌上思政课”。实现线上“明湖思政”广泛传播、线下“胡奶奶课堂”典型引路,同频共振,构筑了从“指尖”到身边的立体宣讲矩阵,推动新思想走深走实走心,打通向群众宣传的“最后一米”。
四是盘活服务力量,社会化运作拓展服务外延。立足区位优势,街道持续凝聚更多的外向资源,不断开展外向型服务,吸引更多的志愿团队加入,也服务了更多市民、游客、外籍人士。链接老济南记忆馆师资力量,推出“曲水愿·济南in巷”老城导赏志愿服务项目,每周根据志愿者报名情况更新讲解员值班表,以“曲水愿”驿站为据点,在泉城老街巷向世界讲述济南的故事,截至目前,“曲水愿·济南in巷”招募讲解志愿者20余人,培养志愿者30余人,服务8000余人次。成功引导孵化济南市心之桥社会服务组织,让专业的心理志愿服务走上社会化、项目化路径,该组织“呵护幼苗”儿童心理健康筛查项目已经在辖区展开,“亲子学院”志愿服务项目线上线下各开展一期,截至目前在辖区已服务300余人次。(大明湖街道 周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