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需求摸排精准化。发起“养老外卖”服务项目,重点聚焦7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孤寡、独居老人,将送餐送物、医疗康复等服务精准送至老人家中,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动员社区全面摸排辖区困境老人情况并建立台账,专业社工入户开展多方位需求诊断与服务方向设计,养老服务机构等落实服务执行,分区域精准对接。
二是服务供给多元化。打造2所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所日间照料中心、2所长者食堂,引入3家优质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嵌入式运营,形成以大带小、社区带居家的连锁化、一体化模式,通过活动联办、服务联推、品牌联创,使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有更强融合性。在社区配备养老专管员,对目标服务群体进一步评估需求,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板块,提供精细化服务。建立街道“养老资源库”,充实心理、文化、医疗等养老资源,依托社区医院、长者学堂、老年大学、心理咨询室等社会机构,开展送医入户、送学上门、精神慰藉等服务,做好老人高层次需求的供需对接,加快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三是供需对接数字化。指导运营企业建立数字养老平台,开发康桥养老APP,结合“亲情E联”系统,实现老人居家点单、服务送上家门,精准打通养老服务盲区。一方面,“亲情E联”系统实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及健康状况,对老人状况进行跟踪管理。另一方面,康桥养老APP界面设计简洁,老人通过APP一键呼叫数字养老平台就可视频描述服务需求。数字养老平台,还可以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医嘱信息、居住情况和经济能力等数据,自动分析生成个性化服务包,为服务团队提供参考。对养老中心尚未开展的服务,联系第三方资源进行派单。数字平台全程监控服务过程,对服务人员路线偏离、老人健康异常实时报警,老人或家属可以对服务人员进行线上评价。
四是医养服务融合化。依托街道综合养老中心医养康护综合体,配备“医师+护士+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生活照护员”团队和便携式查体检测设备,可为老人上门提供基础体检、慢病管理、中医康复、精神慰藉等20多项医养服务。将老年人健康档案与安康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对接,便于医生实时记录和查询老人的就医用药、体检报告、医院巡诊记录等,老人不出家门即可享受“远程诊疗”。聚焦失能、半失能和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组织养老机构与100位老人签订居家医养服务协议,以“团队履约、上门服务”的形式,免费提供健康查体、家庭巡诊、用药指导、照护技能培训等10项服务。根据老年人活动能力评估、长期照护险评估情况,结合医嘱信息、居住情况和经济能力等数据,数字养老平台制定精准化、个性化医养方案,实现“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融合。(甸柳街道 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