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村街道聚焦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与老龄服务短板,健全全链条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为民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跃升”转变。
一是织密服务“供给网”。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等资源,培育孵化42支社区社会组织,常态化为居民提供理发、拍照、义诊、电器维修、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依托“睦邻市集”“黄河大集”等载体,创新性采取“讲、评、帮、乐、庆、融”六维服务模式,在辖区内广泛开展文化文艺服务、科普体验、法律服务等多元活动20余场,覆盖居民3000余人,为民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二是架设传承“连心桥”。以“我们的节日”为依托,开展以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活动20余场,同步加强社区文体汇演、邻里节等聚民意暖民心活动,不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激活养老“新引擎”。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为载体,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模式,激发“银龄活力”。开设中国舞、民族舞、声乐、瑜伽、太极等老年大学课程,每周常态化教学。孵化“夕阳放歌”合唱团和乐舞团、“桑榆漫天”太极拳剑队、霓裳华彩形体队等50余支文体队伍,推动“养老”向“享老”深度转型,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筑新村街道 马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