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路街道激活辖区资源打造特色教育“大课堂”
发布日期:2025-08-12 09:52 浏览次数:

一是串珠成链,绘就课堂体验“路线图”。街道以“资源整合、主题鲜明、便捷参与”为原则,系统梳理辖区资源特色,构建“6+N”路线体系:将齐鲁书社、思敏街、辛公馆旧址等历史遗址,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铃铛奶奶”荣艾玲等先锋模范人物,旗袍工艺、济南兔子王等非遗文化传承,起凤桥、辘轳把子街等泉水古街等特色资源科学串联,形成“历史中的课堂”“人物中的课堂”“传承中的课堂”“泉水古街之旅课堂”4条核心路线;同时,融合研学、思政教学等元素,延伸出“泉畔红途”“思政实践课”等6条拓展路线。每条路线以不同颜色区分,配套定制化“体验地图”,可“自选+拓展”参与,实现精准适配。

二是多元融合,厚植学习实践“课程表”。街道将课堂教育与文化传承、民生实践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场景。每条路线设4-6个打卡点,各点位嵌入“微课程”:“历史中的课堂”通过参观茶巷板块、白雪楼展览等,回望革命历史;“人物中的课堂”依托房泽秋驿站等,讲述先模事迹;“传承中的课堂”以百花洲工坊为载体,体悟工匠精神;同时纳入“小院茶摊”等治理案例,引导从“学理论”向“践初心”延伸。

三是动静互融,打造互动体验“趣味角”。为突破传统模式,街道创新“理论+实践”“情景+互动”形式:设计特色手绘地图,在齐鲁书社、百花洲共20个点位设建筑剪影、水波纹等专属印章,集满可拼出活动LOGO,强化认知;在“七一”等节庆期间组织“快闪”“歌唱擂台赛”“跨年代对话”等活动形式,打造特色互动。截至目前,已开展铭记历史、传承泉水文化等特色系列活动,覆盖170余家组织、5000余人次,实现了特色教育与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的同频共振。(泉城路街道刘磊  梁真  徐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