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市历下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济南市历下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计划草案的书面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破题起势、扬帆奋进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和“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发展目标,深入落实“四五三”工作体系,积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向好发展,圆满完成了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超年计划0.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1.2亿元,占年计划的100.8%,增长11.1%;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2.2%,同比提高约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预计实现4.3亿美元,占年计划的107.5%。投资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4亿元,占年计划的109%,增长14%。其中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0亿元,占年计划的137.5%,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3.32亿美元,占年计划的105.4%,增长12.5%。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亿元,增长10.4%,超出年计划0.4个百分点。过亿元批零住餐企业达到54家,预计完成社零额531亿元,占限上社零额的90%,同比提高了24.9个百分点。
(二)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效能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培育,二、三产业比重由2016年的13.9:86.1调整为13.6:86.4,服务业占GDP比重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预计完成4206件和1523件,保持全省前列,“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千人计划”等省、市级以上专家560名。山东康众医药中药新药创制项目获国家级重大专项,中创软件“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支撑平台”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产业园区呈现新亮点。济南科金大厦、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山大路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实力增强,微软、甲骨文、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等知名机构纷纷设立孵化平台或业务分部,18个项目上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为我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载体支撑。
(三)重点工作取得突破,发展后劲不断夯实。项目建设奋力争先。树立“项目为王”意识,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17个市重点项目全年预计完成投资223.5亿元,超计划进度74.89个百分点。62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0亿元,超计划进度25.6个百分点,其中竣工项目11个,新开工项目8个,其余项目顺利推进。棚改旧改加快推进。9个省、市重点棚改旧改项目完成开工安置房3299套,完成征收拆迁160余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任务的131.44%和119.12%。全区8个项目进入拆迁扫尾阶段,丁家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突出招商引资“生命线”,出台了招商引资和安商稳商政策,建立了重大事项快速决策机制和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招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新增注册资本过亿元企业153家,其中过10亿的19家,过百亿的1家。拆违任务全面完成。拆除违法建设4147处、401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广告1727处、26万平方米。完成拆违建绿138处地块、8.5万平方米,打造了山师东路、吉祥商街、甸新南路样板街。加强便民移动餐车等拆后配套设施建设,便民服务得到改善。创城工作成果突出。承担全市70%的测评点位迎评任务,实施网格化管理,积极整治环境“八乱”,城区环境、文明交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圆满完成创城各项任务。
(四)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花园东路、环山路等5条丁字路、瓶颈路改造,积极保障轨道交通和快速路建设,完成朝山街、山大千佛山校区等47处、80万平方米海绵城市改造,对86个老旧小区和192条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整治。完成双气入户改造4014户,维护维修人防工程4处,完成6条河道综合整治、3处生态脆弱山体治理和牧牛山等山体公园建设。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顺利完成了市下达目标任务。民生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居民医保参保达1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发放低保金993万元,困难特殊群体帮扶力度持续加大。新开4所中小学、4所公办(普惠民办)幼儿园,增加学位7470个,全面化解“大班额”问题;推动校长职级制、课堂教学等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家庭教育、公益课堂等方面创建了国家、省级示范品牌,多元化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达到8.7‰。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所、社区健身中心5处,养老补助、大病救助等民生工作深入落实。对湖南永顺、临沂沂水等4地进行对口帮扶协作,产业协作项目达到12个、社会投资超过8亿元,各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3个社区获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称号。社会治理、平安法治等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总体来看,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存在压力。我区总量基数较大,影响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的不利因素在增多,发展速度将受到一定影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发展质量的需求更加迫切。二是服务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大马力。重点产业、新兴行业发展缺少大项目支撑,产业项目策划有待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力度亟需加大。三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城区环境美化、生态保护等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四是公共服务品质有待提升。优质教育、医疗、文体资源相对不足,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发展环境看,我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经济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明年发展主题,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全市提出“1+454”工作体系,“四个中心”建设进入“三年有突破”的决胜期,将对我区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区服务业“双试点”工作进入深入落实阶段,产业转型、园区建设进入攻坚时期,发展改革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01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和“1+454”工作体系,大力度推进产城融合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在调优产业结构上有更大突破,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有更大进展,在实现普惠民生上有更大成效,在促进和谐稳定上有更大作为,奋力掀起全省首善之区建设新高潮。
2018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安排为:
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招商引资136.4亿元,增长24%。外贸出口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增长8%。
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达到13.4:8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税收收入比重保持较高水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件,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建城管。推进20个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对126条背街小巷进行专项整修,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大美历下建设深入推进。
社会民生。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措施
(一)加快动能转换,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紧紧抓住服务业“双试点”契机,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重点做好产业转型、园区培育、创新改革、环境优化的文章,加速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一是高点规划产业布局,打造“四新”产业发展集群。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十三五”时期中期评估调整,修订完善全区产业布局规划,以点带面打造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板块。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产业发展政策,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精准施策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发展新优势。二是聚焦园区和项目策划,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聚焦中央商务区,积极推动5个超高层项目开工、历下总部商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吸聚金融机构、大型总部企业量身建设商务载体。突出文化传承,推动明府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加快山大路片区产业升级,积极打造城市景观走廊和产业隆起带。重点支持济南科金大厦、山大路人工智能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园区壮大规模,推动泰府广场-红尚坊、省城建学校、山东通信电子大厦等改造招商,加快中德科创基地、解放桥片区等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策划落地,支持跨区域合作建设产业园,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区。三是深化创新改革,优化安商稳商环境。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平台建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入实施医药卫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落实“多评合一”服务模式,打造历下版“十最”政务环境。推进“一带一路”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聚焦重点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标“1+454”工作体系,着力抓好重点工作推进。一是提质增效抓项目。以大项目促大建设,重点抓好总投资2310亿元、总建筑面积2272万平方米的68个过亿元项目实施,计划投资310亿元,其中海晏门片区等续建项目44个,计划投资220亿元;府前街项目等预开工项目24个,计划投资90亿元。全年力争15个项目实现竣工,增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二是攻坚克难抓征迁。完成好省、市重点棚改旧改任务,加快省教学仪器厂等项目安置房建设,推动机床四厂、铁职二期等8个项目拆迁扫尾。加快房屋征收项目进程,积极推动熟化土地挂牌出让,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三是创新思路抓招商。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搭建招商引资国际化平台,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国内各类大型招商推介会,对中央商务区以及重点园区、项目进行集中宣传推介。发挥我区招商、稳商政策优势,瞄准国内外总部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效。
(三)强化城市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大美历下建设。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做好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服务保障工作,对解放东路等5条主次干道进行综合改造,打通和平路东延、名士北路等5条断头路及瓶颈路,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完成7处人防工程维护管理、7条河道综合治理。扎实做好站点配套停车场建设、二次供水、双气入户等各项工作。二是做好后创城工作。坚持创城标准的延续化、常态化,始终保持整洁靓丽的城区环境。继续推进“拆违拆临、建绿透绿”,积极创建“无违建社区(商圈)”。做好拆违后5000平方米的地块绿化工作,对山大路、龙奥周边等道路进行绿化景观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好治霾治堵治污任务,坚持不懈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扬尘治理“6个100%”防治标准管理,实施渣土运输全过程监管。倡导绿色交通,在山大路、泉城路规划建设2处非机动车立体车库。完成龙洞等6处污水处理站改造,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做好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全面完成电代煤气代煤工作。四是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组织实施旅游、交通、社区服务等“智慧历下”应用支撑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全区公共免费无线热点覆盖面,推动“泉城路智慧社区”应用试点项目建设,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品质。
(四)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完善民生保障长效机制。一是推动教育事业公平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拉菲公馆配建小学等5所中小学建设,新增甸新家园等5所公办幼儿园,巩固“大班额”治理成果。建设高标准国际化学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建领航类、特色类学校。开展校园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多个“智慧校园”。二是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高标准实施各项民生工程,民生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70%以上。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推动居民医疗等各类保险参保精准扩面。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优化就业结构,持续扩大就业规模。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搭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历下区文体中心项目建设,提供高品质文体综合服务。推进山体健身公园建设,举办首届全区全民健身培训班。继续做好“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成立“历下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四是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历下三院迁址为契机,推进综合性医养结合医院建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设8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探索妇女提升素质、干事创业的发展模式。五是创新社会治理。整合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孵化等功能,进一步健全社区治理新模式,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标准化试点。注重社会稳定工作,扎实做好防汛减灾、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各项工作。继续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各位代表,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努力奋斗。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