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在济南古城保护过程中推动文化传承的意见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范围为护城河、大明湖围合区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片区有珍珠泉泉群、芙蓉泉、腾蛟泉、濯缨泉等104处名泉,总的来看,片区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片区内有80余处泉水水系,入选新72名泉的有10处(街区范围内共5处,分别为濯缨泉、玉环泉、芙蓉泉、腾蛟泉、双忠泉;街区范围外共5处,分别为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濋泉、舜井),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二是历史资源丰富。现有府学文庙、寿康楼、陈冕状元府等20处省级文保建筑,孙家公馆、吴家公馆等25处市级文保建筑。其中题壁堂是现存清代北方最大的古戏楼,督城隍庙是全省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将军庙天主教堂是济南最早的天主教堂,西城墙是现存的唯一一段古城墙。三是人文积淀深厚。历史上济南诗派、曲山艺海、曲水流觞等历史人文活动均汇聚于此,同时还有鞠思敏、辛铸九、丁宝桢、路大荒等近现代名人故居,江西会馆、浙闽会馆、八旗会馆等营商文化遗存;1920年王尽美、邓恩铭在贡院墙根街建立“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山东红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最精华的部分是将军庙和芙蓉街—百花洲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片区大部分历史建筑、泉水泉道和文化景观,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及空间格局。其中,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南起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东起鞭指巷,西至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面积0.16平方公里。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南起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东起珍池街、西至贡院墙根街,总面积0.26平方公里。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0.42平方公里,居民5055户、1.7万余人,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完善组织架构。去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保护提升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真正将明府城保护提升工作上升到了全市战略,目前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有序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求,总体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切实提升驻留居民生活品质,让古城居民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统筹做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文章,通过多种活化利用方式,实现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转变,让文保建筑更“接地气”。三是坚持保护提升与申遗结合。以“泉·城”文化景观申遗为契机,统领古城保护提升工作,推动片区内机关单位腾退,实现还泉于民,高标准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二)重视文物保护修缮。古城中心历来对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尤为重视,制定了完善的相关制度。近年来共实施了对灵官庙、双忠祠、孙家公馆、贡院影壁、张寿云故居等文保建筑的解危保护,实现应保尽保,2021年完成了陈冕状元府、题壁堂、寿康楼、督城隍庙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明城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性修缮。此外通过调查、勘测,先后发掘出明代济南中轴线敕建的泰山行宫、高都司巷泉水人居等重要文化遗址,对在保护工程中发现的文庙广场清代青石铺装、泉水暗渠、梯云溪遗址、水胡同碑刻等珍贵历史遗迹,均第一时间采取了保护措施。下一步,古城中心将在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中找到“保护优先”与“保护受益”的平衡点,探索老建筑和周边文化氛围融合的科学路径,争取将更多老建筑包装成为济南文化新地标。
(三)加快规划编制整合。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围绕三个层面、五条主线。宏观层面,强调统筹性和系统性,将“一城、一湖、一环”4.3 平方公里作为规划范围,在整合优化前期各种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分析研判,做好古城与商埠区特色资源联通,凸显古城独具魅力的人文底蕴和“泉城共生”特色。中观层面,强调指导性和可实施性,结合产业策划,明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土地出让、建设实施等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微观层面,主要是编制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明确泉道、街巷、公共设施等空间内容,高品质制定每处院落、每栋建筑的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方案,体现不同特色。在把握好三个层面的同时注重五条线。一是泉水泉道。做好泉道规划,突出泉水保护,设计泉水景观,体现泉水特色。二是街巷。突出重点,分清层次,通过规划体现街巷的空间特色和文化传统。三是建筑和院落。加大对文保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结合产业和项目落位体现不同特色。四是文化。突出文化的引导作用,深度挖掘泉城文化脉络和文化名人,编好《济南古城》丛书,为古城保护提升提供借鉴。五是产业。结合不同人群需求,做好产业策划,为产业导入奠定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留、改、拆”并举,有效延续古城风貌。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分片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最大限度地留、精雕细琢地改、慎之又慎地拆。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严格保护,对违章建筑坚决拆除,对与古城风貌不符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慎重拆除。项目实施后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将完整保留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和街巷院落,使古城风貌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延续。
(二)做好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古城整体品质。对包括原住民在内的整个片区,实施水电气、道路、交通、外立面等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为片区后续运维和群众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整治提升西城墙、寿康楼街、鞭指巷等入口,实现与“一湖一环”的有机连通。将太平寺街、鞭指巷等关键通道改造为步行街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泉城路的空间互通、人流互动、业态互补。
(三)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构建“大古城”发展格局。在做好片区规划的同时,同步开展产业研究和运营策划,对古城及周边区域现有业态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初步明确了以泉为脉络,以文化为引领,以街巷、建筑、院落为载体,赋能文创、非遗、商贸的产业实施策略。在具体布局上,结合周边泉水资源禀赋、现有业态基础、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后续运营便利,努力构建“文化兴商、泉涌漫街”的泉城文化名片。
(四)加快百花洲园区运营规划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软实力让城市伟大的工作部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百花洲园区区位优势、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依托园区现有载体,充分挖掘名士文化、泉水文化,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良好家风、泉城文化精华;依托国家文旅部传统工艺工作站,加大非遗项目聚集,促进非遗及传统手工艺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利用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影响力,丰富园区休闲、购物等配套功能。
目前,百花洲项目提升改造运营规划策划方案已通过市、区两级认可,方案主要内容为打造“明府雅集”济南城市文化客厅,功能定位为沉浸式历史文化名人雅集、雅宴,新时代“文化宜商建设”研学基地,传统工艺文化惠民体验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公益研学中心,泉水文化青年文创研发基地,“济南往事”红色主题推理剧场团建基地。计划今年全面投入运营。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上级部门工作要求,真正将该片区打造成“青年人眼中很时尚,中老年人眼中很怀旧,外国人眼中很中国,中国人眼中很济南”的地标区域,彰显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
感谢您对古城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