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简体版 繁体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区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 > 内容详情

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关于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020100号关于“统筹推进优秀文化传承与人居环境提升加快‘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的建议”的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8-31

代表提案者

姜昀

会议届次

济南市历下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统筹推进优秀文化传承与人居环境提升加快‘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的建议”的提案

建议提案编号

1020100

承办单位

历下区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

办理方式

承办

答复时间

2023-05-12

办理类型

A

答复内容

姜昀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统筹推进优秀文化传承与人居环境提升加快‘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范围为护城河、大明湖围合区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片区有珍珠泉泉群、芙蓉泉、腾蛟泉、濯缨泉等104处名泉,总的来看,片区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片区内有80余处泉水水系,入选新72名泉的有10处(街区范围内共5处,分别为濯缨泉、玉环泉、芙蓉泉、腾蛟泉、双忠泉;街区范围外共5处,分别为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濋泉、舜井),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二是历史资源丰富。现有府学文庙、寿康楼、陈冕状元府等20处省级文保建筑,孙家公馆、吴家公馆等25处市级文保建筑。其中题壁堂是现存清代北方最大的古戏楼,督城隍庙是全省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将军庙天主教堂是济南最早的天主教堂,西城墙是现存的唯一一段古城墙。三是人文积淀深厚。历史上济南诗派、曲山艺海、曲水流觞等历史人文活动均汇聚于此,同时还有鞠思敏、辛铸九、丁宝桢、路大荒等近现代名人故居,江西会馆、浙闽会馆、八旗会馆等营商文化遗存;1920年王尽美、邓恩铭在贡院墙根街建立“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山东红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最精华的部分是将军庙和芙蓉街—百花洲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片区大部分历史建筑、泉水泉道和文化景观,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及空间格局。其中,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南起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东起鞭指巷,西至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面积0.16平方公里。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南起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东起珍池街、西至贡院墙根街,总面积0.26平方公里。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0.42平方公里,居民5055户、1.7万余人,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完善组织架构。去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济南古城(府城片区)保护提升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真正将明府城保护提升工作上升到了全市战略,目前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有序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求,总体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切实提升驻留居民生活品质,让古城居民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统筹做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文章,通过多种活化利用方式,实现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转变,让文保建筑更“接地气”。三是坚持保护提升与申遗结合。以“泉·城”文化景观申遗为契机,统领古城保护提升工作,推动片区内机关单位腾退,实现还泉于民,高标准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二)加快规划编制整合。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围绕三个层面、五条主线。宏观层面,强调统筹性和系统性,将“一城、一湖、一环”4.3 平方公里作为规划范围,在整合优化前期各种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分析研判,做好古城与商埠区特色资源联通,凸显古城独具魅力的人文底蕴和“泉城共生”特色。中观层面,强调指导性和可实施性,结合产业策划,明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土地出让、建设实施等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微观层面,主要是编制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明确泉道、街巷、公共设施等空间内容,高品质制定每处院落、每栋建筑的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方案,体现不同特色。在把握好三个层面的同时注重五条线。一是泉水泉道。做好泉道规划,突出泉水保护,设计泉水景观,体现泉水特色。二是街巷。突出重点,分清层次,通过规划体现街巷的空间特色和文化传统。三是建筑和院落。加大对文保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结合产业和项目落位体现不同特色。四是文化。突出文化的引导作用,深度挖掘泉城文化脉络和文化名人,编好《济南古城》丛书,为古城保护提升提供借鉴。五是产业。结合不同人群需求,做好产业策划,为产业导入奠定基础。  

(三优化片区交通提升今年以来,历下交警大队针对古城片区泉城路、明湖路、西路、北路沿线的信号采取降周期、调配时、相位的方式对线整体优化,学设置绿波同时设了周和节假日交信预案,提前分流,保证古城片区整体通平有序。重点路口优化升级。对泉城路芙蓉街口东西人行道整合,闭部分开口,去除省府前街路口十字对向信号灯化路口环境,清指引通。通组提升。榜棚拥堵问题,对榜棚用压缩车容的方式缓解道路压力,重新优化调整城片区边界道路西路、北路、明湖路道功能,消公交车限行,活片区区域性通,提高片区车辆通行能力。强化序管控。加大机动与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力度,坚持“中+办事”协助模式,全天动态对城周边序开展巡查控,以机制管理,建区域停车预约,持续探索停车预约模式,宏观调控核心通态科技赋能,周边引导停车。坚持向科技力,利用高、百度等平根据流提前引导流,发布全提示,避免假日期间周边道路出现严重拥堵。探研究商圈停车诱科技建设,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留、改、拆”并举,有效延续古城风貌。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分片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最大限度地留、精雕细琢地改、慎之又慎地拆。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严格保护,对违章建筑坚决拆除,对与古城风貌不符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慎重拆除项目实施后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将完整保留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和街巷院落,使古城风貌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延续。

(二)实施泉道景观打造,展现泉城特色风貌。按照规划,未来将打通小王府池子至百花洲、西花墙子街至百花洲等5条泉道,营造20条泉水步道,形成滨水步行空间。同时恢复和整治泉池110处,疏通和提升泉渠8处,形成开放式泉水院落32处,再现“家家泉水、曲水流觞”的独特风貌。始于百姓需求,着眼泉脉现状,聚焦名泉景观多样性营建,以曲水亭街为轴线,坚持“一泉一策”,邀请专家对名泉存在的问题现场把脉研究,疏通淤堵的泉脉,以珍池、华笔池的治理为点位突破,促进整个古片区内名泉纳入整治提升计划,保障泉水正常喷涌,拓展泉水生态功能,营造泉水体验空间,提升泉水生态品质。在明湖路以南、开元广场以东恢复小明湖历史景观,有机串联古城泉道与大明湖,承担防汛、蓄水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成为展示泉水文化的重要节点,加快推动济南泉水文化申遗工作进度。

(三)做好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古城整体品质。对包括原住民在内的整个片区,实施水电气、道路、通、外立面等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为片区后续运维和群众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整治提升西城墙、寿康楼街、鞭指巷等入口,实现与“一湖一环”的有机连通。将太平寺街、鞭指巷等关键通道改造为步行街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泉城路的空间互通、人流互动、业态互补。

(四)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构建“大古城”发展格局。在做好片区规划的同时,同步开展产业研究和运营策划,对古城及周边区域现有业态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初步明确了以泉为脉络,以文化为引领,以街巷、建筑、院落为载体,赋能文创、非遗、商贸的产业实施策略,对泉城路、芙蓉街、曲水亭街、后宰门街等人气街区实施改造提升,融入传统文化、潮流文化,稳步发展夜间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文旅+商贸”融合,依托世贸、恒隆等高端商业综合体,在泉城路商圈引进国际高端品牌,成为济南都市圈休闲娱乐新地标。“文旅+街区”融合,做好文旅资源、消费场景的动线设计,有机串联明府城景点和商圈资源,打造宽厚里“中国商旅文产业示范发展街”、百花洲“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积极稳妥实施明府城保护提升,形成非遗游、古城游、文化游、研学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文旅+教育”融合,充分挖掘济南古城革命旧址资源,启动“行走中的党课”红色研学活动,打造“开放式”研学在行走中追寻“红色记忆”等红色旅游路线6条。在具体布局上,结合周边泉水资源禀赋、现有业态基础、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后续运营便利,分别以“泉艺、泉宿、泉业、泉商”为主题,对小明湖、鞭指巷、后宰门和王府池子周边四大区域进行业态策划和空间落位,努力构建“文化兴商、泉涌漫街”的泉城文化名片。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上级部门工作要求,真正将该片区打造成“青年人眼中很时尚,中老年人眼中很怀旧,外国人眼中很中国,中国人眼中很济南”的地标区域,彰显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

感谢您对古城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