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字号:
大 中 小



学校教学工作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总要求,落实区教体局中学教研部工作要点,本着“全市标杆、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建设高品质燕山中学”的教育发展理念,以落实“双新”方案和“双减”政策、建设智慧校园、落实“迎考”各项工作,实现学校教学质量高位发展。
本学年,学校教学工作聚焦“双新”实施,优化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加强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开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样态规范化研究与实施,推进学科实践课程实施,促“双新”落地实践。
一.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完善“燕达”课程体系。
今年上半年,学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顶层设计“燕达”课程体系,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现国家课程拓展化,以“五化”为路径,彰显德育课程育人属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素质需求。学校顺利通过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实验基地省级验收。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2023年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案例评选中,学校参评的四个案例中,语文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案、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获得省级一等奖,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心育主题课程方案获得省级二等奖。
(二)深挖课程资源,开齐开全三级课程。
学校按照新课程方案,开齐开全三级课程,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全力打造包括个性化学习指导、多角度拓展延伸、真情境学科实践三大版块在内的延时服务课程超市,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1.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实施跨学科项目化实践课程。各学科制定实践课程方案和计划,将10%的课时用于学科实践课程实施,初一初二级部有序组织落实。
开学以来,道法学科开展“青春少年说”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思政活动,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开放性的学习情境,助力燕山学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语文学科“思政育新人,书香漫燕山”读书节系列活动,“墨香古意,诗韵中华”古诗词知识竞赛、“私人订制,当文学与文艺相遇”——名著《骆驼祥子》封皮、书腰、书签文创作品设计大赛、“览尽天下好文章”名著圈点批注、制作阅读卡、演绎经典,传承文化 ——创编名著,课本剧表演、读书分享会、辩论赛、经典名句书签制作等多项活动,以“书”为媒,以“读”为径,进一步推动了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让书香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校园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
美术学科的博物馆系列课程;地理学科“玩转地理,龙行天下”“我的家乡济南”实践课程;生物学科“生物中的物理”; 微机学科“班徽设计”;数学学科“制作回旋镖”;物理学科“制作杆秤”等跨学科实践课程,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昂,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的实践探究能力,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2. 细研学情,实施分层课程。各年级针对学情制定工作方案,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分层设计的课程。同时,加强学情监测,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三)“双向奔赴”,精细化开展“引桥”课程。
1.主动对接、送培到校。以生为本,聚焦小升初关键素养,深入对口小学,进行“泉引桥”中小衔接专题讲座,为师生、家长详细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安排、校园活动等,在自我管理策略、学习方式方法、个人规划与未来发展等多方面提出衔接建议。
2.学长引领,精神传承。“学长引领精神传承,迈好初中第一步”是学校延续多年的德育品牌课程。从应届初三毕业生中招募优秀志愿者,帮助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们沉浸式了解、接纳初中校园环境、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建立归属感。7月初,学校邀请学片内一千多名小学毕业生走进燕山校园,学习一日常规,聆听学长们积累了三年的宝贵成长经验以及老师们对于科学“过渡”的专业指导。
3.实践衔接,提前适应。对初一新生来说,培养他们乐学善思、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在入学前,学校就为准初中生们量身定制了暑假实践衔接课程,从阅读、运动、劳动、爱好特长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科学管理时间。
二、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上半年,聚焦教师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培育团队精神,造就专业领军教师。
(一)探求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实现教师培养的精准化、常态化。
1.高质量组织教育教学年会。学期初,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健康成长》教育教学年会,即有专家引领,又有同伴分享,为各位老师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选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开拓视野。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首届全链条践行新课标教学研讨会、基于大单元的跨学科研修培训、2024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经验交流培训、全省首期科学教育培训大会等,提升了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3.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青年教师确定新学期学习成长目标,每周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命题讲题比赛和模拟试题考试。通过读书分享、命题学习、名师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课题研究与管理。组织申报2024年“十四五”区级规划课题,两项课题成功立项。组织两项省级课题开题论证会。组建研学课程开发项目团队。济南市2023“基础教育精品课”全区7个获奖案例中,我校两位老师课例获奖。2024年济南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评活动中,一节微课获一等奖并推荐参加省级评选;一个课件获评市二等奖。
2.参评多项活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上半年,积极参与省市级各项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先后参评济南市未来学校数实融合发展项目实验校项目、参评山东省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基地校评选、参评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优秀案例评选、申报历下区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试验校、组建学校科学教育项目组,获评历下区科学教育引领校,并申报济南市首期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校。
3.聚焦“研题”,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寒假期间全体任课教师完成了以期末考试命题为切入点的一份研题案例,开学后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享。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命题教师微讲座主题教研,全体教师共同研题。组织9个学科团队,参加2024年历下区中小学教职工命题技能大赛,通过命题研究,引导一线教师进一步领会、贯彻2022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升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命题能力,发挥命题评价对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深化对“新课堂”的理解,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样态规范化研究与实施。
持续进行“一师一课”教研活动。各学科围绕“问题导向的思维发展复习课”和“数据驱动的精准试卷讲评课”展开课型研究,课前组内磨课,课上同课异构,课后评课交流反思,打造高质量常态复习课。
技术与教学深融合。老师们日常教学熟练使用希沃教学系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AI智能平台录课分析,实现个性化学情分析、精准化学业帮扶,以“学情大数据分析驱动下的精准教与学”为研究方向,形成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
三、多措并举落实“双减”,实现减负增效
(一)加强作业的研究与管理,减量提质。
各学科依托大数据支持,实现作业的优化设计,形成具有学科育人导向的多样化作业新模式。学校按照“五项管理”“双减”政策规定,对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总量统筹、分层、作业公示、作业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做出了明确要求和操作办法。在本学期针对作业布置与批改,下发1267份问卷调查,问卷显示作业量适中,全批全改,各科创新作业形式,实践类作业受到学生欢迎。
(二)夯实教学常规、科学组织学考备考。
1.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一学期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教管干部持之以恒抓教学常规,每周参加集体备课,抽查教案、作业布置情况。加强对教学薄弱环节的管理力度,寻找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生长点,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年级组整体教学质量。
2.科学备考高效率。学校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立学考一分三率目标。制定总复习方案,搭建学科复习体系,组织调控各个复习阶段按计划落实。在复习过程中,始终发挥团队合作、深化试卷研究、学情研究、精准把握学考方向,探索课堂新的生长点,打造重点突出、落实到位、取舍有度、直击学考的课堂新样态 ,增加了复习的科学含量。
3.抓关键时间节点的工作落实。精心设计组织初三年级学考誓师大会。初三备战体育学考,明确目标、统整训练时间、场地,落实一生一案、精心组织考前强化训练和考务工作。精心组织毕业典礼和学考送考工作。精心设计毕业典礼环节,让孩子们充满信心迎接学考。学考期间,班主任、任课教师早早等候在考点,全程陪伴,为学生顺利学考保驾护航。学考取得优异成绩。
4.关注非智力因素。总复习阶段,通过班级任课教师会商会、家校联席会、师生面对面等方式,给予学生客观评价、诚心鼓励。给学生温暖和力量,给家长策略和信心。关注初三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辅导中心面向初三学生开设“为心赋能,赢接中考”的心理辅导课,家校协同共助孩子顺利备考。
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
2024.7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