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文化个性植入力度 建设文化济南的建议 ”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举办“曲水流觞•文人雅集”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汇演、非遗扶贫市集、曲水流觞听泉会、“流觞赋诗”品酒论茶会、寻找最美夏雨荷、国风家俱生活艺术展、曲水流觞百花讲坛等方式,促进古城文化复兴以及非遗民俗文化艺术交流,展现历下区厚重深远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举办历下区群众文艺汇演,非遗传承人纷纷献技,展示了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为观众朋友们奉上精彩的文化盛宴。通过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的多种活动方式,与群众互动,一方面倾听群众声音,了解当地文化故事,另一方面传播优秀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加大文化植入力度,寓文化于街头巷尾中。
二、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多措并举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百花洲是济南古城片区内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总占地面积25.7公顷,有不可移动文物64 处,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96处,珍珠泉、芙蓉泉等80余处泉水水系串流分布在小巷民居之间,形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冷泉人居生态环境。始建于宋代的府学文庙、始建于明代的江西会馆等文保建筑,张家大院、田家公馆等历史建筑、特色院落星罗棋布;鞠思敏、辛铸九、丁宝桢、路大荒等近现代名人故居,济南诗派、曲山艺海、泺源书院、曲水流觞等历史人文活动均汇聚于此,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生态社区特点鲜明、优势突出,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目前百花洲园区内泉水书房、百花洲剧场、泉水人家民俗馆等场馆大多用于公益展览。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园区是文化和旅游部建立的唯一城市中心区工作站,也是山东省、济南市汇集传统文化资源在济南古城历史街区打造的文化遗产园区。建站以来,先后承接山东省第四届惠民消费季,第五届、第六届国家非遗博览会分会场,山东省旅游和发展大会分会场,全国非遗曲艺周分会场和“非遗+扶贫”展示展销率先试点的任务。
此外,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的通知,经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全省2019年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79个。其中济南市古城历史街区老街巷历史风貌恢复工程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专项唯一试点入选省级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济南明府城片区被拟定为2021年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让城市更美好入选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顺利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优秀案例核查工作。在第六届济南榜样评选中获评“文化旅游”榜样。
三、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加强非遗项目活态保护传承
为了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加强非遗知识的普及,连续十一年开展历下区文化公益大讲堂,开设了十六类艺术培训项目,除了摄影、声乐、舞蹈、朗诵、美术等课程,大讲堂还隆重推出了非遗技艺培训,涵盖面塑、和香制作、膏方制作、荷花酥制作、盘纸、布艺、洪拳、八卦太极拳、传统插花、古琴等非遗项目。邀请了各个非遗传承项目的顶尖手艺传承人授课,让学习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非遗,让非遗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不仅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进一步拓宽了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渠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积极有效的活态保护。
召开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座谈会,希望通过打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空间及平台,整合更多的传承人、企业、院校等资源,进一步完善非遗市场的产业链条,打造非遗创新发展平台,开启新的非遗消费模式,从而推动非遗消费升级,体现文化自信。召开历下区第七批区级非遗项目专家培训会及评审会。经过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共设立26个区级非遗项目及27位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历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历下区非遗保护协会作为我市成立的第一个区级非遗协会组织,将对今后历下区非遗工作落地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加了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我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集中展示了非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展示和推介平台。组织众多非遗项目惊艳亮相,线上云展厅项目8个,线下展示项目22个,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俗、戏曲等多个类别,吸引了与会者和广大市民的目光,成为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展示了历下区非遗项目的风采和内涵,彰显了我区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与活态化。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区将进一步把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相契合,把非遗传承与文创产品研发相结合,将文化融入美景中,助力建设文化济南。
感谢您对历下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真诚欢迎您提出更多建议和意见,为历下区的建设贡献智慧。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政府
2021年5月20日
联系人及电话:原庆芳 81280420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