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历下区A级景区内文物保护信息
11370102004195327W/2023-6466103
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08-09

历下区A级景区内文物保护信息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天下第一泉5A级景区中的大明湖风景区总面积74公顷,水面面积46公顷,平均水深2米左右。在大明湖湖中或沿岸散布有历下亭、环波亭、铁公祠、南丰祠、稼轩祠、遐园、汇泉堂、北极阁、汇波楼等建筑,均为独立院落,保存较好。该建筑群创建年代不一,多为清代所建,少数建筑是近代恢复的,院内还散存大小碑刻数通。大明湖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历代名人雅士留下许多赞美之词,清代书法家铁保留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句,是济南市一处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景观,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2007年10月大明湖扩建工程启动,总投资21亿元,总面积扩大到103.4公顷,其中水面由46公顷扩大到57.7公顷,陆地由28公顷扩大到45.7公顷,新建七桥风月、秋柳龛烟、明昌晨钟、稼轩悠韵等八个景区,扩建后的大明湖由“园中湖”变为“城中湖”。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春秋·桓公十八年》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号称“天下第一泉”。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今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深2米余,泉分三股涌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李白、曾巩、苏辙、赵孟頫、蒲松龄、王士禛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千百年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庙宇、泉池、碑刻等人文景观。现存主要有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观澜亭、白雪楼、龟石、万竹园、尚志堂等。2013年10月10日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起于趵突泉池北岸,均坐北朝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历城有泺水,“俗谓之娥英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历经沧桑,该祠后荒废。北宋时著名文学家曾巩于熙宁年间知齐州时(1072-1073年),在此建二堂,南堂临泺源称“泺源堂”,北堂对历山称“历山堂”。元时将二堂改奉吕洞宾,称“吕公祠”。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观察何启图改历山堂为阁,上层祀文昌,下层祀钟离,同时将阁后李公祠改祀斗母,称“斗母宫”。当地俗称这三座殿为吕祖庙。后山堂又改祀娥皇、女英,又称娥英祠。斗母宫改称三圣殿,祀尧舜禹。泺源堂始建年代不详,最早为娥英祠,祀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面阔三间10.80米,进深两间8.38 米,二层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底层明柱镌赵孟頫咏泉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门上额隶书“泺源堂”。

  (2)观澜亭:位于趵突泉泉池西侧,始建于明(1461年),亭前水中有一幢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亭后石刻“第一泉”三字,为清代王钟霖书写。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为后来所建。

  (3)白雪楼:原为明代后七子之一李攀龙藏书处,明万历年间岭南名士叶梦能敬仰其才能而建。李攀龙是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被尊为“宗工巨匠”。历史上曾多次重修,1996年重修并对外开放。

  (4)龟石:位于漱玉泉的东侧,太湖石种。最初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1269-1329年)济南人,元代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中途弃职归隐济南故居云庄(今俗称张公坟)。在其归隐云庄期间,广收名石,其中四块按其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总称为“四大灵石”。现龙、风石下落不明,龟石存于趵突泉风景区内,麟石存于北园张养浩墓苑内。

  (5)万竹园:为元明时期“万竹园”、“通泺园”旧址。始建于元,因园中多竹而得名。因园内筑有“胜概楼”,元代赵孟頫曾称“济南胜概天下少”。明隆庆四年(1570 年),礼部尚书殷士儋归隐于此修建“川上精舍”,并易名“通乐园”,取“与民同乐”之意,或经史自娱,或讲学论文。清康熙年间,济南诗人王苹在园内筑书室,易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因园内望水泉居济南七十二名泉第二十四位得名。1912年山东督军张怀芝修此园为私宅,占地13000平方米,集大江南北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历时五年,于1917年建成私宅,俗称“张公馆”。平面布局分前、东、西三院,前院三进,东、西两院位于前院北部,各四进,各院间、廊、亭、桥相连,抬梁式木构梁架,檐下廊间多木石雕刻装饰,融北国王府与南国园林格调为一体。1980年市政府将其划归市园林局管理,对其进行了全面整修,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恢复和改建了西花园,并正式启用原名--万竹园,成为趵突泉公园的园中园。1986年辟为李苦禅纪念馆。1992年6月12日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尚志堂:清同治九年(1870年)山东巡抚丁宝祯在此建的培养科举人才的“尚志书院”,又名“尚志堂”。旧时地方官员为“会考”学子补习辅导之场所。清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巡抚工宝桢在此建书院,手书匾额“尚志堂”,取高尚其志之意。


  千佛山景区内的济南市历下区罗袁寺顶山阴近山顶处的悬崖平台上,因岩石呈黄色,故称黄石崖造像。造像区长约40米,呈一字形排列,高7米,凿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尊;洞外造像69尊,其中飞天9尊。北魏至明代题记8则。黄石崖造像精美,为济南最早的石窟造像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部分造像头部被损伤,1996年因危岩自然塌落造像区又受到一些损坏。2013年纳入千佛山风景区内成为一处文物景点。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单位概况

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

284

信息发布总数

113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