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丰富旅游场所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今年以来,历下区文化和旅游局加大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投入,提升其硬件设施和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区文旅局还将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历下区现有历下区文化馆、历下区图书馆,历下区美术馆和历下区文化馆合并建设,没有历下区博物馆。图书分馆100座,图书总藏量51万余册;文化分馆13家,泉城书房5家,泉城文化驿站1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3个、社区文化中心126个。全区文化队伍300余支,共有专兼职文化队伍800余人,有区、街、居各类文化管理员近700人。街道设有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设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街道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社区文化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功能分区包括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涵盖体育活动、教育培训、图书借阅、文艺演出与排练、历史文化展示、美术创作及展览等多个门类。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平时每周对公众开放提供服务时间不少于42个小时。平时开展文化培训活动,在节假日期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打造品牌文化队伍的同时,带动社区文化爱好者有计划地开展文化活动。
二是推动百花洲街头艺人场所建设。目前历下区有38个持演出证的街头艺人,演出场地在百花洲北广场。百花洲汇聚了非遗民俗、精品书店、美学空间、百花潮饮、文创市集等文化元素。全国唯一一个地处城市中心的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入驻41项非遗项目和21名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9项,市级非遗12项,区级非遗13项,为各类街头艺人的展演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三是整合民间文艺团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健全和完善团队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化团队发展趋势,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良好氛围。以总馆带动分馆的形式,创建文艺志愿服务队200余支。吸纳“山东现代舞团”、“历下区风禾舞蹈团”、“海右·春之声”合唱团等100余支社会性团队参与群文活动效能提升,年内共计参与活动组织和培训教学2300余次,累计受众人次近6万人。
下一步,历下区文旅局将加强文艺演出队伍和文艺演出场所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演出环境,以满足观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追求,进一步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