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警示】春季餐饮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字号:
大 中 小



随着春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各种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若不注意饮食卫生,还极易罹患感染性食源性疾病。现特作以下提示:
预防致病菌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春季随着气温回暖,食物易腐烂变质,其中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如果食品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在合适的pH值和营养条件下致病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熟煮透或者煮熟后又受到带菌容器或食品加工工具或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的污染,食用后引起发病,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餐馆、学校食堂,常见的食物-病原组合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动物性海产品、沙门氏菌-肉类、沙门氏菌-蛋类、蜡样芽胞杆菌-面米食品等;预防致病菌污染,要从原料的引进、加工、消毒及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加强餐馆、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
预防毒蘑菇中毒
春季是蘑菇的生长旺季,毒蘑菇中毒主要由自采或误食野生蘑菇引起,多发生在家庭和街头摊点。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幻视幻听、谵妄、光敏性皮炎、肝脾肿大、呼吸困难、肝损害甚至死亡等,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在发生误食毒蘑菇中毒时应及时前往医院救治。
预防菜豆中毒
菜豆也叫四季豆,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若未充分烧熟煮透,毒素没有被完全破坏,食用后可导致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单位食堂,因此食用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使四季豆失去原有的生绿色和豆腥味再食用。
预防湿米粉、木耳中毒
春季广东各地雨水频繁、高温潮湿,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凉皮等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湿米粉保质期一般为24小时,但由于现在的湿米粉生产工艺变化,超过保质期的湿米粉感官性状仍然正常,且不会有发酸发臭等变质性状,会给人造成可以继续销售或食用的错觉,然而这类湿米粉却可能已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中毒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关于湿米粉类食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选购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凉皮等湿米粉时,尤其是散装销售的,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并根据产品原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现场查看是否符合包装标示要求,明晰所购产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要素。湿米粉应低温储存,且要在其保质期内食用完。
2.食品销售者、批发商、餐饮服务单位等食品经营者在购进湿米粉、木耳、银耳等食品时,要严格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湿米粉应按照标签标示的储存条件进行保存,并在保质期内销售食用。
3.储存销售散装的湿米粉、银耳、木耳等食品应当在储存容器外或货架、货柜等显著位置上用公示牌或标示牌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事项。
4.过期未销售或未加工食用的湿米粉,要及时销毁处置,做好销毁记录(包括图片和文字等),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过期湿米粉不回流经营。
同时,椰毒假单胞菌也可能在泡发木耳、银耳上繁殖,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因此,关于食用木耳、银耳等菌类食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用泡发木耳、银耳等菌类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
2、泡发木耳、银耳等菌类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
3、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
4、不要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